省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殷海涛研究员介绍说,天然地震中,小于1级的地震有735次,1.0~1.9级地震有132次,2.0~2.9级地震有34次,3.0级及以上地震1次,为2018年4月11日发生在临沂市平邑县的3.0级地震。

▲山东省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2018年11月山东地区地震震中分布(红色圆圈:震中,黑粗线,断层)
虽然这些地震不大,但防震减灾工作切不可以掉以轻心。我省地处太平洋地震带西侧,省内主要断裂带有中部的郯庐(山东郯城-安徽庐江)断裂带,西部的聊考(山东聊城-河南兰考)断裂带,北部的燕山-渤海断裂带,东部的南黄海地震区,此外还有安丘-莒县山前断裂等十几条较大的活动断裂,存在着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。
历史上,我省发生过不少大震。近350年来,就有1668年(清康熙七年)郯城8.5级大地震、1937年菏泽7级地震、1969年渤海7.4级地震。其中,郯城8.5级大地震,史料记载死亡在册“人丁5万多人”。据省地震局专家介绍,这是指壮年男子,若加上老人、妇女、儿童,估计死亡人数应在数十万人。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,提醒我们时刻要绷紧防震减灾弦。
大震来了怎么办?省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殷海涛研究员说,我省今年9月已正式启动“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山东子项目建设”,2022年建成后,将实现震后5-30秒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,并建成较完善的地震信息服务网络,为公众逃生避险、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等留出黄金时间。